歡迎進入iPet ec 愛沛特教育雲多媒體---有聲文教出版

 找回密碼
 登錄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78222|回復: 10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蜥蜴知識通

[複製鏈接]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396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396
QQ
跳轉到指定樓層
#
發表於 2015-8-3 14:45:18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平原巨蜥 Savannah Monitor

平原巨蜥(巨蜥科,拉丁學名:Varanus exanthematicus)又名草原巨蜥、西非巨蜥,分佈於非洲大陸西部至中部間,棲息於熱帶雨林及沙漠地帶,乾燥的環境,干季期間幾乎有大半年均處於休眠狀態,直至雨季來臨後才恢復活動。成體全長1.2∼1.6米,頭部比別的種類巨蜥要短小且寬,為正三角型。頸部和尾部較粗短,有一條天藍色細長開叉的舌頭,用於覓食和探路。身體粗狀,灰褐色,上有黃色或橙色圓錢狀斑點。四肢短小,每個足都有五個鋒利的爪,生性懶惰,攻擊性和防守性較差,全年多數都在休眠中度過,只有雨季時期開始活動,尋覓食物。

  平原巨蜥在巨蜥科中算是比較溫馴的一種,分佈範圍廣及非洲大陸上大部分國家,但是寵物市場上多數個體都是來自肯亞和坦桑尼亞。由於成體相當巨大,所以一般在爬蟲店中出售的絕大多數都是幼體。屬於日行性地棲蜥蜴。黃褐色的體色提供了良好的保護色,使得平原巨蜥得以在草原地區大量繁衍。

  在野外環境中平原巨蜥以各種小動物如鳥類、蛇類、小型哺乳類等為食,食量也很大,是典型的肉食動物,幼蜥則以昆蟲類為主食。在人工環境下可以餵食蟋蟀、麵包蟲和小鼠等。由於幼體成長快速,所以最好用三尺以上的飼養缸比較適合,非洲莽原的氣候通常是炎熱而乾燥,因此飼養缸的佈置也必須把握這兩個重點。雖然幼蜥體型也很巨大,但是還必須設置供躲藏的隱密處所。平原巨蜥也喜歡泡水,所以也必須設置水盆供它們飲用與浸泡。屬於較容易飼養的品種,雖然性情溫和,但始終具某程度上的攻擊性,和其它巨蜥一樣,當受驚時,它們是絕對有可能會對人作出鞭尾或猛咬等攻擊行為的。當然,在進食時不要觸摸它們。

  平原巨蜥的性別通常很難由外表來判別,以探針方式是比較準確的做法。但一般來說,雄性都大於雌性,但尾巴則較雌性為短,雌性的體型卻比較肥胖。雄性通常具有強烈的領域性,最好不要將雄性養在一起。當雌性需要產卵時,會在地上挖洞或使用白蟻塚。雌性可以保存精子至數月之久,所以交配一次後可以生幾胎都不需再交配。雌蜥每次可以產下20∼50顆軟殼的蛋,大多數在春天孵化,也算是十分多產的蜥蜴類。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396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396
QQ
103#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37:22 | 只看該作者

刺背鱷蜥 Northern Tuatara


  刺背鱷蜥(蛇蜥科,拉丁學名:Sphenodon punctatus)又名新西蘭鱷蜥、喙頭蜥、楔齒蜥,分佈於新西蘭周邊諸島,棲息於濱海巖岸區。全長45∼60厘米。在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爬蟲類當中,刺背鱷蜥算是最古老的一種。它們兩億多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比恐龍還要早。它們見證了恐龍的大滅絕,哺乳類的興起,一直到現在,它們不但奇跡式的存活下來,而且外型上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它們是屬於爬蟲綱的爬蟲類,但是並不屬於一般蜥蜴所屬的有鱗目,而是自成一目的喙頭目。這一目的爬蟲都已經滅絕,只剩下刺背鱷蜥一種獨撐大局。所以實際上它不能算是蜥蜴而應該算是恐龍的一種,叫喙頭龍會更為貼切的。它們現在的體型大約只比遠古祖先小一半左右。

  刺背鱷蜥在上古時代曾經遍佈全球,當然,那個時代各大洲還是糾結在一起的。隨著各大陸分離,刺背鱷蜥也散佈各洲,直到六千萬年前恐龍滅絕,哺乳類興起,喙頭龍才逐漸滅絕,只剩下新西蘭和周邊島嶼殘存著為數不少的喙頭龍,因為哺乳類一直都沒有侵入這個地區。但是好景不常,人類在1000∼2000年前到達新西蘭,隨之而來的鼠類,特別是波裡尼西亞鼠大量繁殖侵入了刺背鱷蜥的繁殖週期,將蛋和幼蜥都吃掉,造成它的數量銳減,最後整個新西蘭的族群滅絕殆盡,到今天只剩下周圍某些島嶼上僅存的數萬隻族群還未受到鼠類的侵害,也因此刺背鱷蜥被列入CITES I保育類,新西蘭政府也已經進行大規模的復育以保存這些僅存的爬蟲活化石。

  刺背鱷蜥目前共有兩個種類存在,數量最多的Sphenodon punctatus和僅剩400多只的Sphenodon guntheri。S.punctatus散佈在許多小島上大約還有50000只左右,而S.guntheri全部都分佈在馬爾堡峽灣(Marlborough Sounds)中的北兄弟島(North Brother Island)上。在市面上的個體多數是S.punctatus的人工個體。

  刺背鱷蜥一般以無脊椎動物、蜥蜴或海鳥的雛鳥或鳥蛋為主食。夜行性,多數棲息在岩石海岸由海鳥鑿出的洞穴中,幼體傾向在日間覓食以免夜間被成體獵食。在人工飼養下可以用蟋蟀當主食。當地的氣溫比較低,因此飼養刺背鱷蜥的溫度最好不要高過25℃。冬天低於15℃時它們也會進入冬眠狀態,只需要最低程度的保溫就足夠。

  在雌雄的辨別上不算太困難,雄性刺背鱷蜥並不具有半陰莖,所以不能依洩殖腔來區分。雄性喙頭龍最明顯的就是背脊上發達的棘刺和較大的體型,雄性一般長達60厘米,而雌性為50公分且棘刺較短小。雌雄的交配就是直接互相接觸洩殖孔完成受精。在交配後懷孕期長達8∼9個月,之後雌性會在露天的窩巢產下6∼10顆蛋。孵化期更長,通常都在一年以上到一年半之間。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適合的孵化溫度比較低,通常是在21℃上下。在這個溫度孵化的幼體雌雄各半,在20℃孵化的幼體多數是雌性,而在22℃孵化的幼體多數就都是雄性了。

  基本上繁殖刺背鱷蜥是頗為困難的,不過困難的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於它們的成長速度,恐怕是爬蟲類當中最慢的,甚至比龜類還慢。幼體長到成熟通常要15∼20年的時間,而雌性平均每4年才會交配一次。但好處是它們的平均壽命可以達到60年以上,因此它們的成長速度與人類很匹配,很適合做為人類終身的寵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396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396
QQ
102#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34:46 | 只看該作者

帝王蛇蜥 European Legless Lizard


  帝王蛇蜥(蛇蜥科,拉丁學名:Ophisaurus apodus)分佈於巴爾幹半島、亞洲西南部、中亞部分區域,棲息於植物茂盛地巖區或耕地,日行性,地棲型。全長100∼120厘米,從外觀看來並無四肢,但仍留有退化痕跡。由於本種具有眼臉及耳孔等構造,故能輕易地與蛇類區別開來。體側下方具有溝痕,吞餌時此一部分地皮膚會隨之伸展開來。以昆蟲、蜘蛛、蚯蚓、蝸牛、卵或小型動物為食。帝王蛇蜥的壽命大約為50年。

  帝王蛇蜥外型似蛇,它們與蛇的區別在於:
  1、蛇蜥有具有可閉合的眼瞼;而蛇沒有。
  2、蛇蜥身長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尾巴;蛇的尾巴比身體短。
  3、蛇蜥有外耳孔;蛇沒有。
  4、蛇蜥身體覆滿堅硬的方形鱗片,排列成環狀,腹部鱗片小而多列;蛇腹鱗大而單列,在洩殖孔兩邊有後肢的殘留痕跡。
  5、蛇蜥尾巴容易自動斷裂;蛇不會自己斷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396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396
QQ
101#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33:10 | 只看該作者

美東蛇蜥 Eastern Glass Lizard


 美東蛇蜥(蛇蜥科,拉丁學名:Ophisaurus ventralis)分佈於美國東南部,棲息於濕潤草地或開闊樹林,日行性,地棲型。全長46∼106厘米,眼部至上唇鱗間覆有細小鱗片,體色及模樣極富變化,唯體側溝痕的下方並無任何斑紋。此外,軀體後半部亦無暗色條紋。以昆蟲、蚯蚓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396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396
QQ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31:34 | 只看該作者

尖吻蛇蜥 Burton's Legless Lizard


  尖吻蛇蜥(微肢蜥科,拉丁學名:Lialis burtonis)分佈於澳洲(除東南部及西南部地區)、托列斯海峽諸島、新幾內亞南部,棲息於森林甚至沙漠等各種環境,地棲型。全長50∼60厘米,瞳孔呈垂直形,頭部的鱗片非常細小,但並未左右對稱。圍繞軀體中央一周的體鱗數計有18∼22列。體色極富變化。以蜥蜴或石龍子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396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396
QQ
99#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29:34 | 只看該作者

水獺蜥 Yellow-spotted Night Lizard


  水獺蜥(夜蜥科,拉丁學名:Lepidophyma flavimaculatum)分佈於中美洲,棲息於高溫森林中,基本上以地面活動為主。夜行性,白天則會潛藏於倒木下方,共有9個亞種。全長18厘米左右,背部上長有大型鱗片。以行動遲緩的地表昆蟲或蚯蚓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396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396
QQ
98#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27:17 | 只看該作者

陸鱷蜥 Southern Alligator Lizard


  陸鱷蜥(蛇蜥科,拉丁學名:Elgaria multicarinata)分佈於美國太平洋岸及墨西哥,棲息於草原或開闊森林,性好潮濕環境。日行性,地棲型。全長30∼46厘米,軀體腹側部位長有折疊狀的皮膚皺紋,且背部具有明顯的黑色帶狀斑紋。腹部鱗片的中央位置上,另有暗色縱向條紋。此外,眼睛呈淡黃色。以昆蟲、蜘蛛、蚯蚓、蝸牛、卵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396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396
QQ
97#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25:32 | 只看該作者

赤腹蜥 Crag Lizard


  赤腹蜥(環尾蜥科,拉丁學名:Pseudocordylus sp.)分佈於南非,棲息於巖縫間,日行性。全長15∼35厘米,背部鱗片細小,尾部覆有棘狀鱗。雄性腹側部多呈黃色或橘色。以各種無脊椎動物或小型蜥蜴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396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396
QQ
96#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21:53 | 只看該作者

盾甲蜥 Plated Lizard


  盾甲蜥(環尾蜥科,拉丁學名:Gerrhosaurus major)廣泛分部於南非,棲息於乾燥熱帶草原,生活在植物環繞的岩石縫隙內。全長30∼40厘米,最大可達48厘米,腹部鱗片呈縱向排列。鱗列數10列左右。體鱗外形看起來十分生硬。以昆蟲、花果為食。日行性,卵生,每胎2∼4顆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396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396
QQ
95#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19:39 | 只看該作者

犰狳蜥 Armadillo Lizard


  犰狳蜥(環尾蜥科,拉丁學名:Cordylus cataphractus)分佈於南非西南部,棲息於平坦的砂岩地,日行性,以8∼10只的數量群居,以昆蟲為食。因為避敵方式酷似哺乳類中的犰狳而得名。面臨危險時將尾含於口中,縮成球狀,以頭部和尾部的骨質鱗片和棘刺保護柔軟的腹部,至危險解除時才鬆開。

  犰狳蜥全長12∼16厘米,最大可達21厘米。頭後部有6枚大而有明顯鱗骨的鱗片並列。軀體及尾部同樣有具明顯鱗骨的鱗片呈帶狀排列。其中位於軀體部位的鱗片數量,有15∼17枚。雄性身上約有26∼32個股孔。

  犰狳蜥十分溫馴,也很好養,可以很快適應人工環境,但是比一般蜥蜴要膽小一點,在沒有完全適應以前最好不要抓它把玩。在食性上是以一般昆蟲及無脊椎動物為主,可以餵食蟋蟀、麵包蟲、螞蚱、大麥蟲、蚯蚓,幼體特別喜歡吃白蟻。如果找得到的話,白蟻是最營養的食物。飼養環境以砂為底材,堆置一些岩塊供它們攀爬和躲藏。設置一個水盆,水不要過深,因為它們並不是很喜歡水。加熱設備白天溫度為36℃;夜晚20∼22℃,最低可到16℃。另外需要設置一個躲避,至少要能夠讓兩隻安身其中,這是一種群居性的蜥蜴,因此至少要兩隻一起養。如飼養得當,它們可以有20年以上的壽命。

  在雌雄辨別上,犰狳蜥是非常困難的,可以3∼5只群養讓它們自然配對。雄性通常頭部較大花紋較鮮明,股孔也比較明顯,不過準確性較其它蜥蜴低。犰狳蜥是卵胎生,雌性每次可生下一隻幼體,一年繁殖一次。初生幼體包裹在一層透明薄膜中,約三年可以達到性成熟。幼體可以與父母共同生活,不會有被吃的危險,因為犰狳蜥是群居性動物,但是以家庭成員為群聚對象,如果是外來的陌生個體便有遭受攻擊的危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396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396
QQ
94#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6:53:55 | 只看該作者

翠綠蜥 European Green Lizard


  翠綠蜥(正蜥科,拉丁學名:Lacerta viridis)廣泛分佈於東歐各國,棲息於濕潤的環境。日行性,地棲。全長約30∼40厘米。腹部鱗片6列,眼部上方無任何粒狀鱗。不少雌性背部有2∼4道白紋。雄性在繁殖期喉部呈亮藍色。雌性可能是褐色,也可能是綠色。

  翠綠蜥的膽子比較大,但卻較為容易馴服,尤其是雄性。雄性和雄性,雌性和雌性之間都會出現爭鬥,所以只能成對飼養,並且最好能提供充足的空間。在室內飼養必須提供UVB,否它們身上會出現被稱為「黑癌症」的深色斑塊(一種皮膚病)並導致死亡。與翡翠蜥相比翠綠蜥較喜歡濕潤的環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登錄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手機版|Archiver|台灣宇雄國際生醫科技教育 ( 統一編號:83590066

GMT+8, 2024-5-3 15:13 , Processed in 0.163382 second(s), 13 queries , Apc On.

中西醫學 有聲文教 優質服務

© 2014-1-6 iPet ec愛沛特多媒體網訊製作行銷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