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iPet ec 愛沛特教育雲多媒體---有聲文教出版

 找回密碼
 登錄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ipetec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蜥蜴知識通

[複製鏈接]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24#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6:22:12 | 只看該作者

海地彈簧蜥 Haitian Curly-tailed Lizard


 海地彈簧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Leiocephalus personatus scalaris)又名海地捲尾蜥,分佈在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全長約25厘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23#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6:19:15 | 只看該作者

紋面彈簧蜥 Jewelled Curly-tailed Lizard


 紋面彈簧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Leiocephalus personatus)又名珠寶卷尾蜥,分佈於西印度群島。棲息於森林邊緣、草地、海岸,地棲,日行性。處於興奮狀態或奔逃時,尾部如彈簧般捲曲,並高舉於身體上方,因此得名。全長15∼27厘米,雄蜥的眼部上具有黑色條紋,四肢呈綠色。背部以紅色為底色,並布有許多白色斑點,雌蜥的體色則以褐色為主。以昆蟲為食,卵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22#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6:17:06 | 只看該作者

古巴變色蜥 Cuban Knight Anole


牙買加變色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Anolis garmani)棲息於森林中,樹棲型,日行性,行動極為敏捷,個性較為粗暴,一旦接近就會立即張口威赫或咬人。以昆蟲為食。全長20∼25厘米,背部中央覆有鬃狀鱗列。體色可由祖母綠轉變為黑色,有時身上會出現斜紋或斑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21#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6:03:22 | 只看該作者

古巴變色蜥 Cuban Knight Anole


  古巴變色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Anolis sabanus)原產於古巴,棲息於森林或果樹園中,樹棲型,日行性。全長30∼50厘米,以大型昆蟲或其他樹棲型蜥蜴為食。是此屬中體形最大的種類,因頭呈骨質話現象,看起來十分生硬。口鼻細長成梭型,喉垂處呈粉紅色,眼睛下方以及肩部有黃白色條紋,身上有小粒狀鱗列,尾部略為側扁,體為亮綠色,又會轉變為毫無光澤的灰褐色。

  古巴變色蜥喜好日陰處,行動並不敏捷,被敵人追趕時會逃至樹冠,尤其是遇到蛇等天敵太靠近它時,它會採取防禦狀態,撐起喉垂張口還擊。飼養時多栽植些寬葉植物,定時用噴霧器淋水,它可以飲用葉片上的水,白天溫度25∼30℃,晚上20℃。活動慢,捕捉時可以抓頭,但有強壯的下顎記憶尖利的牙齒。夏季為繁殖期,幼體頭部渾圓,配上大眼睛,看起來不似此種,所以常被誤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20#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6:00:30 | 只看該作者

沙巴變色蜥 Saban Anole Lizard


  沙巴變色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Anolis sabanus)分佈於沙巴島(小安地列斯群島),棲息於乾燥巖區,樹棲型,日行性。全長12厘米,背部以灰白為底色,具有黑色水滴狀斑紋。喉部呈淡黃色,背部中央並無鬃狀鱗列。以昆蟲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19#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49:57 | 只看該作者

沙漠鬣蜥 Desert Iguana


  沙漠鬣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Dipsosaurus dorsalis)分佈於北美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棲息於長有矮木或多巖草稀的沙漠地帶。地棲性,多生活在地表洞穴附近。日行性,體溫偏高。雖以草食為主,偶爾也會捕食昆蟲。體長30∼40厘米,4∼5月間交尾,此時,成體的腹側部會呈現出粉紅色光澤。6∼8月產卵,每胎可產3∼8顆卵,8∼9月即可孵化。依產地不同,分為3個亞種。

  由於它們體內的水份循環很緩慢,所以可以承受很高的溫度和很乾燥的環境,行動迅速敏捷,是很機警的蜥蜴,稍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刻躲避。在飼養上要把握乾燥與高溫的原則,底材以爬蟲沙最適合,以PVC管或是石塊堆出地洞供它們棲息,照明和溫度以UVB燈來提供最為適合,燈下溫度可以高達45∼50℃,平均缸溫可以保持在28∼32℃之間,水盆可以不要,但是必須注意它們進食狀況,沒有進食的個體很容易脫水,所以偶爾噴噴水也是比較保險的做法。沙漠鬣蜥屬於雜食性,但是偏向素食為主,日常食物以一般綠色葉菜為主,花朵種子等也可以供應,幼體也可以每週固定餵食麵包蟲或蟋蟀1∼2次,成體餵食蟲類的次數可以減少。

  雖然沙漠鬣蜥可以群養,但是雄性的地域性還是很強,特別是在3∼6月之間的繁殖期,雄性間的爭鬥難以避免,雖不至於造成死亡,但是因為它們的尾巴長達身體的1.5倍,被咬斷的情形還是很常見,最好是只養一隻雄性。

  雄性沙漠鬣蜥的尾巴根部較粗大,也會出現很明顯的股孔,它們會用股孔的分泌物來標示領土範圍及顯示身份,雌性就沒有這種構造。通常沙漠鬣蜥在三月間由冬眠中甦醒後就會進行交配,雌性通常在五月間產卵,每次產下2∼9顆蛋,在27.5∼29.5℃之間大約6∼8周可以孵化。幼體可以餵食與成體相同的食物,當然食物體積要小一點。經過3∼5年的養成就可以繁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18#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47:15 | 只看該作者

藍巖鬣蜥 Cayman Blue Iguana


 藍巖鬣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Cyclura nubila lewisi)原產於開曼群島,棲息於乾燥多巖灌木林區。體長130∼150厘米,開曼群島的特有種,古巴鬣蜥C.n.nubila的亞種之一,另一個亞種就是體型較小的開曼鬣蜥C.n.caymanensis。目前市面上的藍巖鬣蜥絕大多數是藍巖鬣蜥與開曼鬣蜥的雜交種或是古巴鬣蜥,因此價格也比較低。純種的藍巖鬣蜥都已經全數交由復育單位繁殖並建立基因庫了。

  由於鬣蜥科的蜥蜴生活習性都大致相同,因此都可以用飼養綠鬣蜥的方式來飼養藍巖鬣蜥,難度不高,只是巖鬣蜥屬都是屬於地棲性,與綠鬣蜥的樹棲性不同而已。在食性上都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在幼體階段可以偶爾餵食昆蟲等動物性食餌,隨成長而逐漸轉變為全素食蜥蜴。但是最新的研究顯示,鬣蜥科的蜥蜴都可以完全不需要動物性蛋白質,百分之百依賴植物和水果維生。不過藍巖鬣蜥體型壯碩,成長緩慢,幼體成長到成體需要5∼9年的時間,當然壽命也就相對很長,通常都可以達到40∼50年甚至更久。

  藍巖鬣蜥棲息地接近赤道,陽光一年四季都很強烈,使得它們對紫外線的需求很高,每天日照的時間也十分長,所以在人工飼養時,最好養在室外才能提供直射的自然陽光,在室內飼養時,就必須使用大量的UVB燈光。但是藍巖鬣蜥的溫度適應力很高,可以忍受高達49℃低達10℃的氣溫。它們雖然性情比較溫和,但是彼此間爭鬥難免,所以最好是單獨飼養,只有到繁殖期時才混養。整體來說,藍巖鬣蜥比犀牛鬣蜥甚至是綠鬣蜥都更容易馴養。雌雄的辨別也與綠鬣蜥差不多,雄性棘刺和肉垂都比較大,體色泛藍,雌性通常為棕色。雌性每窩可以產下12∼20顆蛋不等,依體型大小而定,雌性會長期看守產卵的窩。

  總括來說,巖鬣蜥屬各亞種應該算是所有蜥蜴類中最稀少也最瀕臨絕種威脅的一屬,正如同恐龍一樣,如果沒有人類的復育協助,可能在五年內所有的巖鬣蜥野生族群都將滅絕。所幸目前市場上的藍巖鬣蜥都是美國業者所繁殖出的幼體,對國際保育並不至於產生影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17#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45:13 | 只看該作者

古巴鬣蜥 Cuban Rock Iguana


古巴鬣蜥,又稱古巴綠鬣蜥,是最大的一種岩鬣蜥,個別雄性個體全長可達1.6米。主要種群分佈在古巴,部分生活波多黎各島、開曼群島的小開曼島和開曼布拉克。古巴鬣蜥主要是草食性的,包括葉子、花和果實,偶爾吃鳥、魚、蟹和腐屍。

形態特徵
古巴鬣蜥頭體長32-54釐米,尾長37-46釐米。雄性明顯大於雌性。
雄性古巴鬣蜥的皮膚顏色多為暗灰色磚紅色,而雌性皮膚顏色多為橄欖綠色帶深色條紋。古巴鬣蜥有卓越的視覺和檢測的形狀和運動的能力,能夠看到紫外線的波長,但是它在低光下視力差。

習性
古巴鬣蜥棲息於沿海石灰岩地區和灌木叢中,白天活動,主要是草食性的,包括葉子、花和果實,偶爾吃鳥、魚、蟹和腐屍。行走緩慢,可以短距離快跑,會游泳。未成年的古巴鬣蜥是群居、樹棲的,成年後獨自生活,雄性會有很強的領地性,對入侵者有強烈的攻擊性。

繁殖
古巴鬣蜥是一夫多妻制的,通常在5-7月間繁殖,每次產卵7-30枚,孵化期14-20天。古巴鬣蜥2-3歲性成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16#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35:14 | 只看該作者

犀牛鬣蜥 Rhinoceros Iguana


  犀牛鬣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Cyclura cornuta)分佈於西印度群島,棲息於乾燥多巖灌木林區,日行性,地棲。因其鼻子上的三隻角類似犀牛角而得名。成體長1米左右,成體以灰色為底色,具有黑色橫紋。在幼年階段,體色則以綠色為主。此外,尾部覆蓋有棘狀大型鱗片。鱗列間另有至少1列以上的小型鱗片。擅長攀木。敵人靠近時,會立刻鑽入岩石中躲藏。若無處可躲時,會以猛衝的方式逃開。本種為草食性較強的雜食性鬣蜥。在幼體的飼養中以肉食為主。

  犀牛鬣蜥是很聰明又很容易馴養的鬣蜥,不會像綠鬣蜥一樣難以捉摸。可以80%植物與20%水果飼養。適溫20∼30℃。底材以粗砂或樹皮為主,需要大量日照,維他命與鈣粉的補充也很重要。犀牛鬣蜥的繁殖季節配合雨季開始,大約是在每年的四月份,繁殖期只有2∼3周,懷孕的雌性會挖掘長達一公尺的洞穴將卵產於洞穴底部,再將它們掩埋。每窩可產5∼20顆蛋,通常是在6∼8月間產卵。卵的孵化溫度約在28.5∼31℃之間,約160∼185天可以孵化。初生幼體就有15∼18厘米長,也很活潑,體格強健,不容易拒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15#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31:52 | 只看該作者

刺尾鬣蜥 Spiny-tailed Iguana


  刺尾鬣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Ctenosaura similis)又名黑鬣蜥,分佈於中美洲(墨西哥至巴拿馬間),棲息於多巖區域,日行性,地棲型,亦擅長攀木。體長1米左右,成體是以灰色為底色,具有黑色橫紋。在幼體階段時,體色則以綠色為主。此外,尾部覆有棘狀大型鱗片,鱗列間另有至少1列以上的小鱗片。本種為草食傾向較強的雜食性鬣蜥,唯幼體的食餌中,反以肉食的比例較高。

  Ctenosaura屬的鬣蜥共有十四種之多,幾乎全部分佈在中美洲各國,尤其以墨西哥分佈最多種類。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長滿棘刺的尾巴。其中以C.similis在寵物市場最為常見,因為在原產地已經有大規模的商業繁殖。而刺尾鬣蜥本身也有兩個亞種C.s.similis和C.s.multipunctata,但是一般在市場上並未加以區分。

  刺尾鬣蜥比綠鬣蜥更具攻擊性,需要比較長時間的馴養,所以比較不適合新手或是有幼童的家庭飼養。由幼體馴養比較容易。幼年期偏向蟲食性,也比較傾向在樹上活動,成體則轉變為草食性,也比較傾向地棲性。所以在飼養時最好鋪設較厚的底材供它們挖掘,同時也要佈置枯枝給它們攀爬。水盆是不可少的。刺尾鬣蜥基本上很容易飼養,只是空間要足夠。它們曬太陽的時間很長,因此UV燈光也不能少。隨著成長,體色轉趨黯淡,有些個體甚至通體漆黑,因此刺尾鬣蜥也叫黑鬣蜥。由於雌性和雄性都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所以它們是以單獨飼養最為理想。

  雌雄辨別與綠鬣蜥相同,雄性大腿內側會出現較凸出的股孔,下顎的肉垂也比較大。雌性每次可產卵20∼30顆,算是多產的蜥蜴,經過大約90天蛋便孵化。初生幼體全長約在15厘米左右,可以麵包蟲、蟋蟀、小鼠餵食,綠鬣蜥或巨蜥飼料營養比較均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登錄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手機版|Archiver|台灣宇雄國際生醫科技教育 ( 統一編號:83590066

GMT+8, 2024-6-17 05:02 , Processed in 0.149222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中西醫學 有聲文教 優質服務

© 2014-1-6 iPet ec愛沛特多媒體網訊製作行銷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