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iPet ec 愛沛特教育雲多媒體---有聲文教出版

 找回密碼
 登錄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ipetec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蜥蜴知識通

[複製鏈接]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44#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7:09:36 | 只看該作者

猴尾蜥 Prehensile-tailed Skink


  猴尾蜥(石龍子科,拉丁學名:Corucia zebrata)分佈於所羅門群島,棲息於森林中,樹棲型,夜行性,白天多藏身於樹洞內休息,是石龍子科中體型最大的品種,成體可以長達80厘米以上。更特殊的是,猴尾蜥是極少數純樹棲的石龍子,它們的四肢發達,爪子銳利,尾巴可以任意捲纏枝葉,發揮第五肢的作用,並且也失去了自割的能力,可以說已經脫離一般地棲石龍子的特徵而完全適應了樹棲的生活。遲緩的行動和偽裝良好的體色,讓這種夜行性的石龍子得以在森林中繁衍而讓掠食者難以發現。

  猴尾蜥的群居性很高,所以適合群養,由於體型較大,飼養也需要較大的空間,每一隻都需要至少兩尺缸的空間,以直立式的飼養缸為宜,並佈置許多枝幹供它們攀爬。由於是夜行性,因此不需要很強的光照,但是需要較高的溫度和濕度,大約在30℃上下,濕度60%∼80%。底材可以用無菌土或樹皮屑。基本上這種環境與變色龍的環境很類似。

  猴尾蜥完全以素食為主,在野外主要以無花果和籐蔓的細小葉片為食,因此人工飼養時可以一般蔬果為主食,再輔以蜥蜴飼料或麵包蟲就可以養得很好。大型的水盆對猴尾蜥來說很重要,因為它們喜歡泡水,特別是即將脫皮的階段,所以必須經常保持水盆的水質潔淨與充足。

  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容易,雄性的頭部比較寬闊,洩殖腔較鼓起,多只比較會更容易辨別。猴尾蜥也是胎生的石龍子,這一點使它們可以終身不需下到地面,真正做到100%的樹棲。雌性的懷孕期長達6∼7個月,因此通常2∼3年才能生產一胎,每胎產下一隻幼體,偶而有雙胞胎的情形。幼體產下之後便能獨立生活,如果飼養得好可以活15年以上。

  外貌樸實的猴尾蜥是一種常被忽略的石龍子,事實上美國已經禁止野生個體輸入,可能不久會由CITES II提升至CITES I的地位,狀況良好的猴尾蜥會展現出溫馴的特質和亮眼的體色,應該也有資格成為個中老手的搜集對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43#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7:07:32 | 只看該作者

線蜥 Spotted Burrowing Skink


 線蜥(石龍子科,拉丁學名:Lerista punctatovittata)分佈於澳洲東南部,棲息於乾燥森林區至樹木稀疏的熱帶草原,地底棲型。全長20厘米左右,為適應不同地底生活,個體間的四肢型態亦互有差異,其中包含四肢健全者、僅長有後肢者,或四肢已完全退化的個體。以螞蟻、白蟻等小型昆蟲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42#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7:05:02 | 只看該作者

卷尾沙蜥 Toad-headed Agama


  卷尾沙蜥(飛蜥科,拉丁學名:Phrynocephalus nejdensis)又名蟾頭鬣蜥、阿拉伯蟾頭蜥,廣泛分佈於亞洲西南部的沙漠及半沙漠地帶。成體長12厘米,瘦長單薄的身體,全身土黃色,背上綴有黑色斑點或虎紋,腹部白色,尾部在興奮時呈現橙色,尖端多數黑色。當緊張時,會撐起身體,尾巴不停來回綣彈。

  卷尾沙蜥是種極容易飼養的蜥蜴,膽子小,比較神經質,但對新環境適應快,入手後差不多即時開始進食。卷尾沙蜥會整天在飼養箱中亂竄,而且行動非常迅速,彈跳力強,飼主必須小心它們走脫。飼養設備只須要一個較高深而闊的飼養箱,但必須要加裝頂蓋,因它們的爆發性彈跳力超強。底材用爬蟲沙鋪設3∼5厘米厚,因為它們很多時會潛進沙中睡覺,只露出眼和鼻孔,一盞25watt的射燈及一張電氈(冬季使用)即可。在日間保持在28∼32℃,晚上約維持於22∼24℃左右,它們可抵受較大溫差,濕度要較乾燥。每天開射燈8小時左右,在冬天晚上使用電氈,給它們保持溫度在22∼24℃。卷尾沙蜥喜歡在射燈下休息,而太多外界騷擾的環境,會令它們亂竄,在太光或太熱的環境下,甚至晚上溫度太低時,它們都會潛進沙中睡覺。每天早晚向飼養箱中噴水供其飲用,亦可用水碟,但很快就會被它用沙埋掉。

  會動的小昆蟲差不多全可投喂,通常供應蟋蟀以作主食,偶爾投喂麥皮蟲或去掉後腿的草蜢,每兩星期供給鈣粉及維他命補充劑一次。餵飼時間多在早上,因它們是日行物種,這段時間較活躍,食慾亦較好。食量方面,每條卷尾沙蜥一次約1∼2只蟋蟀,一星期餵飼4∼5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41#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7:03:06 | 只看該作者

新疆巖蜥 Xinjiang Rock Lizard


 新疆巖蜥(飛蜥科,拉丁學名:Laudakia stoliczkana)又名新疆鬣蜥,分佈於蒙古及新疆等地,主要生活於黃土及黃土沙質荒漠地帶、在河岸階地、胡楊林內、荒漠灌叢、洪溝岸壁及居民廢棄的土牆縫中以及偶見於礫石荒漠灌溉渠邊。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00至176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疆英吉沙與葉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40#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6:59:51 | 只看該作者

白唇樹蜥 Blue Crested Lizard


 白唇樹蜥(飛蜥科,拉丁學名:Calotes mystaceus)分佈於緬甸、泰國、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一般棲息於山區林緣、耕作地四周。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820至11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卵生。以各種小型昆蟲及其幼蟲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39#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6:58:07 | 只看該作者

變色樹蜥 Changeable Lizard


 變色樹蜥(飛蜥科,拉丁學名:Calotes versicolor)又名刺背角蜥、馬鬃蛇、雷公蛇,國外分佈南亞及東南亞地區,國內分佈雲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棲息於環境潮濕的熱帶雨林內。喜歡吃各種昆蟲如蟋蟀、草蜢、甲蟲、蜘蛛等,偶食其它小型蜥蜴。也愛舔舐在葉子上的水點解渴。卵生,交配期為4∼10月,每次產蛋1∼3枚,蛋呈白色,長橢圓形。飼養時箱子環境必須保持在75%的高潮濕環境,溫度約保持在25∼30℃,箱子最佳大小為150×80×120厘米。

  變色樹蜥全長可達40厘米,但尾巴約占身長的三分之二。頭較大,吻端鈍圓,吻稜明顯。眼鹼發達。鼓膜裸露,無肩褶。體背鱗片具稜呈復瓦狀排列,背鱗尖向後,背正中有一列側扁而直立的鬣鱗。四肢發達,前後肢有五指、趾,均具爪。頭體長8∼9厘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3倍。體淺灰棕色,背面有5∼6條黑棕橫斑;尾具深淺相間的環紋;眼四周有輻射狀黑紋。喉囊明顯。生殖季節雄性頭部甚至背面為紅色。體色可隨環境而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38#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6:56:04 | 只看該作者

彩虹飛蜥 Rainbow Lizard


  彩虹飛蜥(飛蜥科,拉丁學名:Agama agama)又名紅頭飛蜥,分佈於非洲中部及西部,棲居在開闊的環境中,通常是多岩石的地帶及人類居住地,生長於乾燥的環境,日行性。體長約30∼40厘米,其下包括許多亞種,這種蜥蜴的體色在夜晚時是不顯眼的灰色;不過等到一照到太陽體溫升高後,就會展現全然不同、更為亮眼的色彩,尤其是雄飛蜥的混合體色更是美麗;橙色或紅色的頭部、紫紅或藍色的四肢、體側有黃色斑點;雌飛蜥的體色則為黃綠色。飛蜥類有三角形的頭部、肥壯的身體以及長長的尾巴與四肢;頸背上有小脊突,耳孔周圍則有刺狀皮瓣。除此之外,這種蜥蜴身上少有其它裝飾。

  卵生,每次產約3∼8枚卵;以昆蟲為主餌料,飼育溫度:加熱點為30∼35℃,其它部分則保持在20∼25℃。只要沒有弄濕它的身體,彩虹飛蜥可以養得很強壯,是飼養飛蜥類的入門品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37#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6:54:06 | 只看該作者

麗紋龍蜥 Japalura Tree Dragon


 麗紋龍蜥(飛蜥科,拉丁學名:Japalura splendida)又名麗紋攀蜥,主要分佈在中國的雲、貴、川一帶,棲息於海拔3000多米的山區或山間盆地,經常出沒於山區灌木叢雜草間或岩石上,是一種常見的小型蜥蜴。雌性全長10∼23厘米,雄性全長10∼34厘米。是國內各地市場上被出售最多的蜥蜴品種。

  麗紋龍蜥在國產的蜥蜴中屬於比較漂亮的品種,性格活躍,但是此品種較為敏感,人工飼養最主要難題就是開食困難。以蜘蛛及椿象等昆蟲為食。人工飼養時喂麵包蟲、蜘蛛及椿象。宜缸養,飼養缸養要求長度超過蜥蜴長度的兩倍以上,越大越好,缸底以沙或石做鋪墊,放塊植物和沉木等供其棲息,減少人為打擾。缸中置一水盆,水以晾曬過為佳,供其飲水。缸內要保持濕度,忌悶熱與陽光暴曬。可以拿在手中玩耍,但要注意麗紋龍蜥行動迅速,偶爾被激怒時,會張口咬人,所以不要用力去抓它和拽其尾巴,一旦被它咬住,是很難讓它鬆口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36#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6:51:46 | 只看該作者

蝴蝶蜥 Butterfly Lizard


 蝴蝶蜥(飛蜥科,拉丁學名:Leiolepis belliana)又名蠟皮蜥,國內分佈於廣東、澳門、海南、廣西,國外分佈於泰國、緬甸、印尼、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地。棲息於沿海沙岸地帶,經常在稍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洞口扁圓形,穴道深1米左右,常雌雄同住在一個洞穴中。為日型性穴居的蜥蜴,白天氣溫適宜時,就會外出活動覓食,一遇驚擾,立即躲回洞穴中。

  蝴蝶蜥體長可達35∼50厘米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2倍。背腹略扁平,沒有鬣鱗。身體及四肢背面灰褐色,雄性密佈鮮明的橘黃色或橘紅色鑲黑圈的眼斑,雌性則不明顯;體側呈不規則的深淺相間的橫紋;腹面乳黃(雄)或灰白(雌)色。四肢強壯且爪子發達。尾巴呈圓柱狀,基部寬扁,末端如鞭。每側有股孔13∼18個。遇到危險時,會展開肋骨,露出腹部兩側鮮艷的皮褶以威嚇敵人。飼養環境溫度保持在20∼30℃,環境必須乾燥通風,主要以昆蟲為食物,偶爾也會取食植物,本種一般為卵生且行一夫一妻制,不過有兩個亞種為單性繁殖,一種為(L. belliana guentherpetersi),另一種為(L. belliana boehmei)。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35#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6:49:52 | 只看該作者

琴頭蜥 Hump-nosed Lizard


 琴頭蜥(飛蜥科,拉丁學名:Lyriocephalus scutatus)分佈於斯里蘭卡的森林中。體長約30厘米左右,成體吻部呈瘤狀,由吻部至頭部有兩條稜脊,背部有鬃毛狀鱗片,體色呈亮綠色,亦可轉成褐色,雄性個體的鬃毛狀鱗片發達,且具有黃色咽垂。

  琴頭蜥棲息在地面,但由於生活於森林內,所以常會爬到樹上,因此飼育箱內最好用樹枝做成立體狀,箱內宜保持高濕度,並將溫度調整為25∼28℃。餌料以昆蟲為主,不過可偶爾供給切碎的蔬菜以及綜合營養劑,當然不可忘了進行日光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登錄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手機版|Archiver|台灣宇雄國際生醫科技教育 ( 統一編號:83590066

GMT+8, 2024-6-17 07:13 , Processed in 0.160873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中西醫學 有聲文教 優質服務

© 2014-1-6 iPet ec愛沛特多媒體網訊製作行銷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