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iPet ec 愛沛特教育雲多媒體---有聲文教出版

 找回密碼
 登錄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ipetec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蜥蜴知識通

[複製鏈接]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84#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6:35:42 | 只看該作者

紅泰加 Red Tegu


  紅泰加(美洲蜥蜴科,拉丁學名:Tupinambis rufescens)分佈於玻利維亞東部、巴拉圭西部和阿根廷中西部,棲息於熱帶雨林,地棲性。全長最多可達1米左右,雄性長有巨大的顎骨,並擁有鮮艷的顏色。人工繁殖的個體很溫馴,性格活潑,壽命可達8∼10年。

  飼養箱最好是簡單和容易清潔的,尤其是用來飼養成年的,可選用較闊而矮的飼養箱,因為它們不太喜歡向上爬 (例如:訂製木櫃,玻璃飼養箱)。墊底物可使用木屑、樹皮、砂礫、沙、人造紙屑。日行性,日間12∼14小時直接陽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設備 (例如:紫外光管 5.0,強力紫外光燈)。溫度32∼38℃照點 (例如:太陽燈),23∼28℃日間 (例如:日用藍燈),21∼25℃夜間 (例如:夜用紅燈,紅外線發熱燈,陶瓷發熱器)。濕度中至高。躲藏處是必需的,因為它需要一個私隱的地方,在裡面最好保持濕潤,可採用人工洞穴 (例如:樹洞,發熱洞穴)等。食物方面主要餵飼昆蟲、齧齒動物 (例如:小白鼠)、低脂肉類 (例如:魚類、雞肉),間中餵飼熟蛋、多種水果,尤其是甜和柔軟的種類 (例如:奇異果、百香果、芒果、楊桃、士多啤梨、葡萄、桃、洋李等)。注意進食時不要把手移近它。另外,食物的大小不應超過頭部的三分之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83#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6:33:36 | 只看該作者

金泰加 Gold Tegu


  金泰加(美洲蜥蜴科,拉丁學名:Tupinambis nigropunctatus)分佈於南美洲的熱帶地區,安地斯山脈東部。棲息於熱帶雨林,地棲性。全長最多可達1米左右,世界上最大的泰加蜥之一。身上呈黃至金色的配搭,在其它品種中很難找到。

  飼養箱最好是簡單和容易清潔的,尤其是用來飼養成年的,可選用較闊而矮的飼養箱,因為它們不太喜歡向上爬 (例如:訂製木櫃,玻璃飼養箱)。墊底物可使用木屑、樹皮、砂礫、沙、人造紙屑。日行性,日間12∼14小時直接陽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設備 (例如:紫外光管 5.0,強力紫外光燈)。溫度32∼38℃照點 (例如:太陽燈),23∼28℃日間 (例如:日用藍燈),21∼25℃夜間 (例如:夜用紅燈,紅外線發熱燈,陶瓷發熱器)。濕度中至高。躲藏處是必需的,因為它需要一個私隱的地方,在裡面最好保持濕潤,可採用人工洞穴 (例如:樹洞,發熱洞穴)等。食物方面主要餵飼昆蟲、齧齒動物 (例如:小白鼠)、低脂肉類 (例如:魚類、雞肉),間中餵飼熟蛋、多種水果,尤其是甜和柔軟的種類 (例如:奇異果、百香果、芒果、楊桃、士多啤梨、葡萄、桃、洋李等)。注意進食時不要把手移近它。另外,食物的大小不應超過頭部的三分之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82#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6:29:22 | 只看該作者

孟加拉巨蜥 Bengal Monitor


  孟加拉巨蜥(巨蜥科,拉丁學名:Varanus bengalensis)分為兩個亞種,承名亞種(V. b. bengalensis)分佈於南亞與東南亞,斯裡蘭亞與爪哇。東部亞種(V. b. nebulosus)分佈於緬甸南部、泰國與越南中南部的在馬來半島,爪哇等地。孟加拉巨蜥一般是獨居的,很多時都留在地上,而幼蜥則多在樹上。成年的有時也會攀上樹幹,獵食蝙蝠。它們會躲進洞穴或石縫,也會利用白蟻丘。孟加拉巨蜥主要吃昆蟲,如蟻、蝸牛及甲蟲,也會吃鳥類、魚類、青蛙、蛇、其他蜥蜴及細小的哺乳動物。

  孟加拉巨蜥體長可達2米以上(最長記錄2.4米),最重超過10公斤,雄性大於雌性。體色為黑、灰黑或褐色,上有斑點,或從淡灰至深黃,並有較多斑紋。幼體體色較深,體色與環境相關。剛出生個體為淡橙或淺褐色,身體具有黃黑色斑紋,尾部側扁,微有雙棘。鼻孔呈裂目狀,位於眼睛至吻部中央。腹部鱗片光滑,眶上鱗片大小相同。它們的爪強壯,可以抓住如樹等的表面。



  孟加拉巨蜥主要在潮濕的季節繁殖,但在斯里蘭卡的一些群落卻於12月至1月間繁殖,在泰國的甚至全年也可以繁殖。它們會以雙腳站立打鬥來向雌性示愛。它們會在洞穴、枯樹或白蟻丘中生蛋。每次約生達30顆蛋,孵化期約為5個月。很多幼蜥在未孵化前或孵化後不久因營養不良而死亡。幼蜥只吃昆蟲,故經常出沒於樹間。出生後的頭幾個月會與兄弟姊妹一同生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81#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6:27:22 | 只看該作者

黑珍珠巨蜥 Black Tree Monitor


  黑珍珠巨蜥(巨蜥科,拉丁學名:Varanus beccarii)分佈於印尼的阿魯群島,體長80∼100厘米,全身棕黑色,是翡翠巨蜥的近緣種,也有學者認為是同一屬種。頸部鱗片是覆有鱗骨的三角形鱗片而且呈筒狀。雄性頭部較大,尾巴基部也較雌性更呈三角形,雌性尾巴基部呈圓形。樹棲型,可小族群飼養,白天22∼30℃,熱點40∼50℃,晚上不低於18℃,濕度70%以上。以昆蟲、爬蟲、鳥類節肢動物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80#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6:25:22 | 只看該作者

相思樹巨蜥 Pygmy Mulga Monitor


  相思樹巨蜥(巨蜥科,拉丁學名:Varanus gilleni)又名吉蘭巨蜥,分佈於澳洲西部、北部、南部與昆士蘭等地,棲居於乾燥的地方。小型巨蜥,體長約43厘米,體色為灰色或深棕色,身體有6∼7條深色的橫向帶狀條紋,尾部顏色較淺,帶狀條紋則較不明顯。以地面或樹上的小蜥蜴、蜘蛛、鳥類的蛋、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偶爾也會吃魚類;常躲在中空的樹幹內,飼養時需準備至少一平米的箱子,可飼養一對,飼養溫度通常為20∼30℃,冬天保持在16∼24℃左右。



  科莫多島常年荒無人煙。後來,松巴哇蘇丹開始把罪犯流放到島上服刑。他們傳出令人害怕的消息:島上有巨型蜥蜴。但起初一直沒人相信。1911年,一位美國飛行員駕駛一架小型飛機低空飛過科莫多上空時,無意中發現「怪獸」。四年後,印尼政府把這種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動物視為國寶嚴格保護起來。1926年,美國人伯爾登拍攝了關於科莫多島嶼的自然風光及巨蜥的大量鏡頭,1931年製作了影片《KINGKONG》,科莫多巨蜥開始為世人所認識。1990年,印尼政府建立科莫多國家公園,並正式向遊客開放。


  過去,人們為得到科莫多巨蜥的皮而將其捕殺,或是將它抓到動物園去展覽。現在,科莫多巨蜥只剩下不超過2000條,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在科莫多島上的國家公園裡,它們被保護起來,科莫多也是印尼著名的旅遊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79#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6:23:12 | 只看該作者

科莫多巨蜥 Komodo Dragon


  科莫多巨蜥(巨蜥科,拉丁學名:Varanus komodoensis)又名科莫多龍,原產於印度尼西亞小巽他群島的科莫多島和鄰近的幾個島嶼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長達3.5米,重達130公斤。皮膚粗糙,生有許多隆起的疙瘩,無鱗片,黑褐色,口腔生滿巨大而鋒利的牙齒(在所有品種的巨蜥中,只有它有牙齒)。

  科莫多巨蜥基本上是「啞巴」,聲帶很不發達;被激怒時,也僅能聽到它發出的「嘶嘶,嘶嘶」的聲音。它撲食動物時,兇猛異常,奔跑的速度極快。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長尾和尖爪是撲食動物的「工具」。它以島上的野豬、鹿、猴子等為食。只要成年的巨蜥一掃尾巴,就可以將三歲以下的小馬掃倒,然後一口咬斷馬腿,將馬拖到樹從中吃掉。吃不完時,它還將餘下部分埋在沙土或草裡,餓時可吃。生活在科莫多島上的野鹿、野豬、山羊和各種猴子,見到巨蜥就逃。蜥蜴吃飽後,趴伏於叢林間,沙灘上或礁巖上,甜睡,曬太陽。它善游泳,具有潛入水中捕魚吃或在水下呆幾十分鐘的特殊本能。

  科莫多巨蜥生活在岩石或樹根之間的洞中。每天早晨,它們鑽出洞來覓食。它的舌頭上長有敏感的嗅覺器官,所以在尋找食物的時候,總是不停地搖頭晃腦、吐舌頭,靠著靈敏的嗅覺器官,能聞到範圍在1000米之內的腐肉氣味。通常情況下,它們會找尋那些已經死去的動物腐肉為食,但成體也吃同類幼體和捕殺豬、羊、鹿等動物,偶爾也會攻擊和傷害人類。

  每天早晨,科莫多巨蜥從洞穴中爬出來,先躺在岩石上吸收陽光的熱量,直到太陽曬暖了身體後才去捕食。科莫多巨蜥在動物經過的路旁伏擊獵物。當獵物臨近(距離約1米遠)時,它會撲上去,先以暴力把獵物打倒在地,或咬斷獵物的後腿,在獵物無法移動後,用利齒撕開獵物的喉部或腹部,獵物因大出血而喪命。此刻,科莫多巨蜥便用鋸齒狀的利齒和強有力的腳爪,把獵物撕成碎塊,並迅速吞下大塊大塊的肉。科學家曾親眼目睹一條體重不超過50公斤的雌巨蜥,竟然在17分鐘內吃完了一頭30公斤重的野豬。科莫多巨蜥的胃像個橡膠皮囊,很容易擴張。成年巨蜥一餐就能吃下高達體重80%的食物,所以,在餐前餐後體重相差很大。獵物的香味吸引了四處覓食的巨蜥,它們紛紛前來欲分享獵物。分餐是有規矩的,體型最大的雄性優先,順從者或「親朋好友」其次,陌生的食客通常被安排在最後就餐。腐屍是科莫多巨蜥愛吃的食物。巨蜥的唾液中含有多種高度膿毒性細菌,受到攻擊的獵物即使逃脫,也會因傷口引發的敗血症而迅速衰竭直至死亡。這些逃脫的獵物就成了攻擊者送給其它巨蜥的禮物。


  科莫多巨蜥3∼5年性成熟,每年7月發情,交尾,8月開始產卵。剛成熟的雌蜥只能產4∼6枚卵,每隔2∼3天產一次;10歲左右進入產卵旺期,每次產下20多枚,將卵埋在沙窩裡,靠太陽輻射的自然溫度孵卵,8個月後,幼蜥才破殼而出。剛出殼時,小蜥大小如同我們飼養的家鵝。它能活50∼80年。



  科莫多島常年荒無人煙。後來,松巴哇蘇丹開始把罪犯流放到島上服刑。他們傳出令人害怕的消息:島上有巨型蜥蜴。但起初一直沒人相信。1911年,一位美國飛行員駕駛一架小型飛機低空飛過科莫多上空時,無意中發現「怪獸」。四年後,印尼政府把這種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動物視為國寶嚴格保護起來。1926年,美國人伯爾登拍攝了關於科莫多島嶼的自然風光及巨蜥的大量鏡頭,1931年製作了影片《KINGKONG》,科莫多巨蜥開始為世人所認識。1990年,印尼政府建立科莫多國家公園,並正式向遊客開放。


  過去,人們為得到科莫多巨蜥的皮而將其捕殺,或是將它抓到動物園去展覽。現在,科莫多巨蜥只剩下不超過2000條,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在科莫多島上的國家公園裡,它們被保護起來,科莫多也是印尼著名的旅遊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78#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6:20:10 | 只看該作者

眼斑巨蜥 Perentie Monitor


  眼斑巨蜥(巨蜥科,拉丁學名:Varanus giganteus)又名帕倫蒂巨蜥,主要分佈在以澳洲昆士蘭為主的廣泛區域,棲息在乾燥的稀樹大草原中。以全身的眼狀斑紋而得名(日本方面則詮釋為水珠狀),其眼瞼特殊的形狀讓它臉部呈現出一種憂鬱的表情,這是本種比較有趣且具魅力的特徵。眼斑巨蜥常常會用後腿站立,以尾巴支撐地面的姿勢眺望遠端的情況以避免威脅,它們短距離衝刺的速度很快;一如其它巨蜥,眼斑巨蜥也是食性很廣泛的完全肉食性動物,無論是蛇、蜥蜴、鳥類與小型哺乳動物都會獵食,成體甚至可以吃下一隻小袋鼠,同時也會取食其它動物的卵、腐肉等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77#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6:18:20 | 只看該作者

帝汶巨蜥 Timor Monitor


  帝汶巨蜥(巨蜥科,拉丁學名:Varanus timorensis)又名斑點樹巨蜥,原產於印尼帝汶及周邊島嶼,分佈範圍很廣,除了原產地之外,甚至連澳洲北部與新幾內亞等熱帶地區都有它們的蹤跡。不過澳洲和新幾內亞的個體現在已經分別都被列為不同的獨立巨蜥品種,現在所稱的帝汶巨蜥只有以印尼帝汶島及周邊的小島的個體為主,如羅蒂、薩胡、薩茂、西曼和凱色等小島。其中又以羅蒂島的個體體色比較出色,會呈現藍色的斑點,是帝汶巨蜥中最受歡迎的一種。歐美國家所繁殖的個體多半是羅蒂島(Roti)的藍斑個體,其他島嶼的帝汶巨蜥也都在體色上有所差異而呈現黃、紅等色澤。

  帝汶巨蜥屬於小型巨蜥,體長60∼70厘米左右,鼻孔呈圓形,且靠近吻端處,個體體色有區域性的差異,比較典型為身體上遍佈白色和黃色不規則狀的斑點,幼體的體色相當鮮艷,成體體色轉為較暗。主要捕食昆蟲等小型動物。棲息在多岩石和矮樹的地方,性情活躍,行動迅速,害羞。


  帝汶巨蜥是居住在森林的完全樹棲性蜥蜴類,所以在飼育箱內應用樹枝等佈置成立體狀。剛開始飼養時,會有些神經質,故需要設置避難所提供安靜的休息地。飼育溫度白天為28∼30℃,到了夜間可降低5℃左右。純肉食性,可供應昆蟲、小蜥蜴、牛豬雞鴨肉塊、動物內臟及小白鼠等,並在餌料中添加綜合營養劑。飼養本種需要較高的濕度,所以裡面也必須設置一個水盆,也要定期噴水以保持環境濕度,底材方面可選用樹皮屑或雨林型爬蟲專用的柏木屑。此外帝汶巨蜥也很喜歡日光浴。本種的個性溫和而膽小害羞,人工環境適應期較長。


  雌雄的辨別比較困難,一般來說雄性體型較雌性大,體色較鮮明,雌性體色較黯淡。雌性每窩可產7∼11顆蛋,在90∼130天之內孵化,初生幼體就有15厘米長,因此在餵食上沒有困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76#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6:16:23 | 只看該作者

黑頭巨蜥 Black-headed Monitor


  黑頭巨蜥(巨蜥科,拉丁學名:Varanus tristis)又名斯旺巨蜥,分佈於澳大利亞東部、東南部一帶,棲息於各種林地中,樹棲。全長80厘米,頭大而扁長,身體肥碩而扁平,身體背面主要為藍黑色,有白色或黃色細斑紋,腹面為白色,嘴形扁闊,四肢粗壯有力,尾巴較長。平時隱藏在樹洞或樹枝上,以昆蟲、其它爬行動物、鳥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動物屍體等為食,卵生,每窩產卵6∼12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5
QQ
75#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6:14:41 | 只看該作者

刺尾巨蜥 Ridge-tailed Monitor


   刺尾巨蜥(巨蜥科,拉丁學名:Varanus acanthurus)分佈於澳洲,棲息於巖區或巨石較多的環境,多藏於巖縫間或岩石下方,會攀木。以昆蟲或蜥蜴為食。全長可達120厘米,體型較小,背部暗褐色,帶有黃色斑點或乳白色眼狀斑紋。在眼狀斑紋的中央位置上,覆有1-2枚暗褐色鱗片。頭部也有暗褐為底色,並布有黃色或乳白色斑點,可延伸至頸部而形成接續的直紋。鼻孔渾圓,位於眼睛至吻部間之中央,開口朝向側方。尾部的鱗片具有棘狀突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登錄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手機版|Archiver|台灣宇雄國際生醫科技教育 ( 統一編號:83590066

GMT+8, 2024-6-17 07:29 , Processed in 0.154589 second(s), 11 queries , Apc On.

中西醫學 有聲文教 優質服務

© 2014-1-6 iPet ec愛沛特多媒體網訊製作行銷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