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iPet ec 愛沛特教育雲多媒體---有聲文教出版

 找回密碼
 登錄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ipetec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蜥蜴知識通

[複製鏈接]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7
QQ
14#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29:24 | 只看該作者

斐濟鬣蜥 Fiji Banded Iguana


 斐濟鬣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Brachylophus fasciatus)原產於斐濟和東加群島,棲息於海岸及低地雨林區。體長58∼61厘米。由於數量十分稀少瀕臨絕種的邊緣,因此被列為CITES I的保育類。共有兩個種類,一種是數量較多分佈也較廣的斐濟帶紋鬣蜥(B.fasciatus),另一種則是只分佈在斐濟群島主島西部小區域的斐濟大鬣蜥Fiji Crested Iguana(B. vitiensis)。

  斐濟帶紋鬣蜥和斐濟大鬣蜥的區別主要在於條紋的寬窄,前者的條紋很寬且顏色為灰藍色;後者的條紋很細顏色為白色。同時斐濟帶紋鬣蜥體型比較小,背上的鱗鬣也比較細小,斐濟大鬣蜥體型至少要大上10厘米,背上的鱗鬣呈現黑色而且比較粗大。此外,斐濟帶紋鬣蜥雌雄異色,雄性才具有帶紋,雌性並沒有;而斐濟大鬣蜥則是雌雄同色,雌雄只能依賴股孔來判別。兩個種類都具有類似守宮的變色能力。在寵物市場上斐濟鬣蜥屬於能見度最低的蜥蜴,不過印尼的爬蟲繁殖場已經著手進行商業化的繁殖,不久的將來這種夢幻鬣蜥應該會逐步出現在市場上。

  斐濟鬣蜥屬於日行性的樹棲型蜥蜴,適溫25∼33℃,習性與綠鬣蜥十分類似,但是更傾向以果實為主食,以各種昆蟲類為輔食。它們不太飲用靜止的水,主要以葉片上的露水解渴,所以保持高濕度的環境對它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飼養箱需要以高度為主,由於它們不適合群居,因此在幼蜥階段以單獨飼養較好,成蜥則成對飼養較好。雌性每窩可產3∼7顆卵,大約需要五個月的時間才能孵化。幼蜥的飼養難度不高,以類似成蜥的方式飼養就可以養得很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7
QQ
13#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27:15 | 只看該作者

孔雀針蜥 Emerald Swift


孔雀針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Sceloporus malachiticus)分佈於中美洲,棲息於森林或濕原巖區。日行性,地棲。成體長19∼26厘米,頭部兩側具有項圈狀斑紋。體色會隨身體狀況而變化。雌蜥以茶色為主,雄性呈綠金屬光澤。以昆蟲,花果為食。卵胎生,交尾後經3∼4個月懷孕期產下3∼5只幼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7
QQ
12#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24:44 | 只看該作者

巖針蜥 Crevice Spiny Lizard


 巖針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Sceloporus poinsetti)又名黑領強稜蜥,分佈於美國南部,棲息於乾燥岩石區。日行性,地棲。成體長21∼28厘米,體型較大,鱗甲粗糙,有一個明顯的「領圈」,周圍鑲以白邊,尾部有清晰的暗黑色橫紋。體色褐橄欖色至微紅色。喉部和腹部綴有藍色的碎片,但雌性沒有。幼體和雌體有更多清晰的橫紋。卵胎生,於六月至七月間,產下7∼11只幼體。巖針蜥躲入石塊和巖縫時動作很快,它們捕食昆蟲,偶爾也會吃被風吹落的花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7
QQ
11#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18:52 | 只看該作者

角蟾蜥 Horned Lizard


  角蟾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Phrynosoma coronatum)又名海岸角蜥、冠角蜥、冠狀角蜥、短角蜥,分佈於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在分佈地內有6個亞種。地棲性,棲息於多岩石的沙漠。成體長7∼13厘米,外表似乎很粗糙,但其實是光滑的。其頭部、背部及兩側都有尖棘。當受到騷擾時,它們可以從眼睛噴出血液作為抵禦。

  飼養時可選用較闊而矮的飼養箱,因為它們不太喜歡向上爬 (例如:訂製木櫃,玻璃飼養箱)。墊底物砂礫,幼沙 (例如:爬蟲沙,鈣沙)因為它們喜歡掘洞,所以墊底物的厚度應該最小5∼10厘米。日行性,12∼14小時直接陽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設備 (例如:紫外光管 5.0,強力紫外光燈)。濕度30%∼40%。躲藏處可採用人工洞穴 (例如:樹洞,發熱洞穴)等。蟲食性,主食螞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7
QQ
10#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15:08 | 只看該作者

芒腹冠蜥 Brown Basilisk


芒腹冠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Basiliscus vittatus)原產於中美洲的熱帶雨林,樹棲型。全長60∼70厘米,雄性成體頭上的雞冠狀突起十分發達,多半會比褐冠蜥大。成體體色以暗茶色為主,體側上有一條明亮的縱向條紋。以昆蟲或蜥蜴等小型動物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7
QQ
9#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11:10 | 只看該作者

褐冠蜥 Common Basilisk


褐冠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Basiliscus basiliscus)分佈於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等,棲息於熱帶雨林,尤以河川附近區域居多。樹棲型。成體長80厘米左右,腹部鱗片未呈芒狀。雄性成體的頭上長有雞冠狀突起,背部中央位置亦有鬃狀帆背。以昆蟲或蜥蜴等小型動物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7
QQ
8#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08:24 | 只看該作者

雙冠蜥 Plumed Basilisk


  雙冠蜥是標準的熱帶雨林動物,需要高溫多濕的環境,由於它們多棲息在瀕河的樹木上,因此環境的濕度非常高,可以達到75%∼100%,在人工環境中飼養,濕度控制就成為最重要的關鍵。雖然只要條件適合,雙冠蜥的飼養難度並不高,不過因為它們生性比較膽怯,容易受驚嚇,與飼主的互動程度也比較低,所以並不適合喜歡把玩寵物的人飼養。

  雙冠蜥喜歡棲息在河岸的樹木上,遇到威脅可以立刻跳進水中水遁,它們在地面上多以後肢奔跑,由於體重輕,後肢粗壯發達,後腳掌不但特大,而且腳底有特殊的鱗片可以發揮滑水板的作用,使得雙冠蜥可以在水面上奔跑很長的距離,然後才沉入水中快速游離危險,所以在飼養環境上應該盡量符合這個特點。與水龍的飼養環境很類似。

  雙冠蜥是典型的日行性樹棲型蜥蜴,飼養缸以高度為主,設置枝幹和綠色盆栽,底部可以放置較大的水盆,底材可用樹皮屑或無菌土,UVB加溫燈也是必需的設備。由於雄性的領域性頗強,不能有兩隻雄性共處一缸。在食性上屬於蟲食性,可以餵食蟋蟀、麵包蟲、小鼠、小魚。在野外雙冠蜥有時是會捕食魚類的。

  成體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困難,雄性體型較大,又擁有頭冠和背鰭尾鰭,不過在繁殖上難度比較高,最主要就是在於濕度的控制上,其他如日照時間和溫度也都要配合得當。像棕雙冠蜥就需要更高的濕度。將雄性和雌性分開飼養一段時間可以增加成功交配的機率。在成功交配後約4∼6周,雌性會在地面掘洞產卵,每窩可產15∼17顆軟殼蛋,每季可以產卵4∼5次之多,可以算是多產蜥蜴。

  孵化溫度應保持在28℃∼29℃,約8∼10周可以孵化,孵化後的幼體最好留在孵蛋器中直到卵囊吸收後才移到個別飼養缸中。幼蜥在一年半到兩年之間可以成熟,不過雄性在六個月左右就會出現爭鬥,最好分開飼養。幼蜥還有一種獨特的避敵絕技,就是裝死,這在其它蜥蜴並不多見。如果飼養得當,雙冠蜥可以活上15∼20年之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7
QQ
7#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05:21 | 只看該作者

安樂蜥 Green Anole


安樂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Anolis carolinensis)生活在南、北美洲溫暖的地區,其中在加勒比海地區為最多,是一種大型樹蜥,約有250種組成一個安樂蜥屬。安樂蜥的樣子跟常見的壁虎差不多,有著尖銳的爪子,寬大的趾。在它們的趾墊上長著很多細小的鉤子,這使它們能夠在非常光滑的物體表面爬行自如。安樂蜥的身體長度在12∼45厘米左右,雄性安樂蜥帶有粉色的喉扇,而雌性則沒有。安樂蜥的身體像變色龍一樣可以改變顏色,但它們沒有變色龍變得那麼棒。因此,人們管它們叫作「假變色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7
QQ
6#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5:01:10 | 只看該作者

錐頭蜥 Casquehead Iguana


  錐頭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Crotaphytus collaris)又名玉米蜥,分佈於危地馬拉、尼加拉瓜、墨西哥,棲息於熱帶雨林。樹棲。成體長60∼70厘米,本種所具有的細長體型,四肢和尾部等特徵,均為適應樹棲生活所致。頭後部長有類似鳥帽的細長狀突起。因周圍有鋸齒狀的大型鱗片,使其外緣顯得較為不平整。成體體色以鮮綠色為主,但幼體體色相對較暗淡。以昆蟲為食。卵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0

主題

711

帖子

440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07
QQ
5#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4:58:15 | 只看該作者

海帆蜥 Helmeted Iguana


  海帆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學名:Corytophanes cristatus)又名麗冠蜥,分佈於墨西哥至哥倫比亞之間,棲息於熱帶雨林,樹棲性。在地面活動時用後肢行走。成體長35厘米左右,頭頂部極為平滑,位於頭部後方宛如頭巾般的皮膚構造,可從頭部延伸至背部正中央的鬃狀突起。遭遇外敵時,會先將其上半身略為抬起,並低頭張開頭巾和鼓漲喉部,使身體因而膨脹,以達到恐嚇的目的。

  海帆蜥屬於鬣蜥科的一員,與綠鬣蜥、犀牛鬣蜥、刺尾鬣蜥、斐濟鬣蜥等同科,不但有一般鬣蜥所有的下巴肉垂和背脊上的鬣鱗外,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頭上的冠,很像船帆而且可以隨意伸縮,這也是其它鬣蜥所沒有的特徵。尾巴是體長的兩倍。海帆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樹棲蜥蜴,平日多在直立的樹幹上或是灌木叢中活動,距離地面的高度並不高。在所有鬣蜥科成員中,海帆蜥算是比較溫和文靜的一種。

  飼養的方式類似雙冠蜥,只是海帆蜥不需要大量的水。食物以節肢動物、昆蟲、小鼠、蚯蚓等為主,同時也需要添加維他命和鈣粉。飲水盆必須準備,最好還要每天噴水2∼3次以保持較高的濕度。雌雄辨別較容易,雌性的頭冠比較小,股孔也較不明顯。雌性每窩產下6∼10顆蛋,大約60∼75天可以孵化,不過海帆蜥的繁殖難度頗高,因此成功的繁殖記錄非常稀少,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登錄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手機版|Archiver|台灣宇雄國際生醫科技教育 ( 統一編號:83590066

GMT+8, 2024-6-26 12:46 , Processed in 0.159170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中西醫學 有聲文教 優質服務

© 2014-1-6 iPet ec愛沛特多媒體網訊製作行銷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